&esp;&esp;每张书案上都摆放着笔墨纸砚,书案上摆的书却不一样。
&esp;&esp;李耀安和葛宽聊了几句,就开始着手工作。
&esp;&esp;刚坐下没一会儿,就有人端了茶壶茶杯过来,给放到了他的书案上。
&esp;&esp;这人就是专门在翰林院打杂的,给端茶倒水,给新来的人引路之类的,都是他的工作。
&esp;&esp;他的腰背是有些弯的,脸上一直带着笑容。
&esp;&esp;端着茶壶茶杯过来的时候,还问了李耀安喝茶的习惯。
&esp;&esp;李耀安只说了两个时辰要添一次水,就打赏了他一两银子,让他先走了。
&esp;&esp;那人的笑容更大了些,接过银子,高兴地点头说好。
&esp;&esp;李耀安也就给这么一回,头一次总要多礼些。
&esp;&esp;后面就是李耀安痛苦地工作时刻了。
&esp;&esp;拿到手上的是一本古书,字和现在的字有出入。
&esp;&esp;更别提,这书还因为年岁久了,有部分粘连破洞。
&esp;&esp;要不是以前看过一些修复文物的纪录片,李耀安还真不知道怎么下手。
&esp;&esp;埋头修复了一整天,也才修复了几页,好在翰林院比较清闲,修复古书这事儿,也没有人催。
&esp;&esp;到下值的时候,李耀安痛痛快快地就走了,完全不用担心到点就走有不好的影响。
&esp;&esp;葛宽下值回家前,七拐八拐进了一座宅子。
&esp;&esp;“殿下,李耀安今日入职了。”他弯腰行礼,赵晏虚扶了他一下。
&esp;&esp;原来,葛宽的友好,是赵晏也就是王朝安排的。
&esp;&esp;身为朝堂里百官不怎么看好的十二皇子,赵晏也有自己的人手。
&esp;&esp;他的人手虽大多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官,但小官也有小官的好处。
&esp;&esp;自从李耀安在回乡祭祖的时候,遇到袭击,赵晏就开始安排李耀安入翰林院后的照顾人选。
&esp;&esp;葛宽年龄二十多,是从庶吉士爬上来的。
&esp;&esp;人本身有些才华,又极其擅长人情世故。
&esp;&esp;让他照顾李耀安,赵晏是很放心的。
&esp;&esp;“以后你多看顾着他,适时给个提醒就成。”赵晏笑着跟葛宽说话,葛宽自然笑着点头。
&esp;&esp;第142章 赐字嘉瑞
&esp;&esp;李耀安在翰林院修书整理,天天都很是规律。
&esp;&esp;王氏和李梁也请了人去杨家正式提亲。
&esp;&esp;婚期也定了下来,是两年后的正月间。
&esp;&esp;两年后,李耀安和杨西宁都满十八岁了。
&esp;&esp;这个还是李耀安强烈争取来的,不然近期都可能直接成亲了。
&esp;&esp;为了这个成亲时间,李耀安还专门搬出了大哥李耀明。
&esp;&esp;说早成亲,对夫妻双方的身体都不好。
&esp;&esp;王氏害怕李耀安的身体出问题,这才费了口舌和崔氏商量好两年后的正月成亲。
&esp;&esp;其实崔氏也松了一口气,毕竟她也不想那么快嫁女儿,再加上她认为自己女儿的言行举止还得再抓抓。
&esp;&esp;这天,李耀安照常在翰林院忙活,有一个小太监急匆匆过来了。
&esp;&esp;“请问李耀安李大人在吗?”小太监微微弯着腰,一张脸上都是笑意。
&esp;&esp;李耀安抬头,那小太监就连忙走过来问:“是李大人吗?”
&esp;&esp;李耀安有些疑惑,这个时候小太监找他干什么?
&esp;&esp;李耀安笑着放下笔,笑着问:“不知公公找我有什么事?”
&esp;&esp;小太监脸色稍微带了些惊恐:“哎哟喂,咱家哪能称公公呢。”
&esp;&esp;“李大人,叫我小喜子就是。”
&esp;&esp;“您赶快收拾一下,陛下召见呢!”
&esp;&esp;小喜子作势要拉李耀安,李耀安一听是皇上要召见,一点都不高兴。
&esp;&esp;这就像是突然被领导叫过去一样,弄不好是要被处罚的。
&esp;&esp;李耀安悄悄深呼吸一下,将桌面的书本快速收拾好,这才跟着小喜子走了。
&esp;&esp;“这李耀安就是不一样,哪有从六品就被召见的。”李耀安走后,翰林院热闹了一小小下。
&esp;&esp;到了御书房门外,李耀安跪下行礼:“臣翰林院俢撰李耀安求见。”
&esp;&esp;“进来。”御书房里面传来皇帝的声音。
&esp;&esp;李耀安进去,低着头,站在皇帝十步外。
&esp;&esp;“你过来,帮我读一下奏折。”皇帝的声音有些疲惫,但还是尽量保持着威严。
&esp;&esp;李耀安答了声是,就拿起桌面上的奏折读了起来。
&esp;&esp;读了好一会儿,李耀安就觉得不对了。
&esp;&esp;太多报有灾情的折子了,这明显就有问题。
&esp;&esp;“真正需要朝廷的是北边,有外敌来犯了。”皇帝站起身,看向窗外。
&esp;&esp;李耀安放下奏折,轻声问:“陛下需要臣做些什么吗?”
&esp;&esp;皇帝转身看向李耀安道:“朕看你写的文章言之有物,亦有为民之心。”
&esp;&esp;“北边军需处,需要有人管理,并且带去物资,管理民生。”
&esp;&esp;李耀安心里一惊,殿试时还是二三月,回家祭祖归来,已是六月。
&esp;&esp;现今正是酷暑之时,过不了多久就会秋收。
&esp;&esp;北边多寒,外敌过来犯边抢粮再正常不过。
&esp;&esp;但当今皇帝看样子对北边十分紧张,应该是出现了,不好的事情。
&esp;&esp;此事对于他来说,危险不大。
&esp;&esp;他是文官,去管军需民生,有武将在前。
&esp;&esp;对于他来说,也是一份机遇,只要活着回来,就是一份功劳。
&esp;&esp;“下官职位低微,又刚入朝为官,怕是不能服众。”李耀安将自己的担忧说了一下。
&esp;&esp;皇帝笑了笑,知道李耀安不如表面老实。
&esp;&esp;“自有主官和你一起去,你去主要就是想办法解决问题的。”
&esp;&esp;李耀安懂了,有负责人,但他会是个工具人。
&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