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宁远将军府是京城东边的,位置稍微偏僻一些。
&esp;&esp;杨府的管事,主要是想带丹青去看看西边和南边的宅子。
&esp;&esp;他们找了杨府熟悉的中人,由他带着去看。
&esp;&esp;他们先去看了西边一套二进的院子,里面收拾得很是齐整,还有一口水井。
&esp;&esp;看了就一句话,卖相不错。
&esp;&esp;随后中人又带他们去看了一套三进的院子,房子布局是很好,但架不住,房子破败。
&esp;&esp;丹青对中人摇了摇头,表示不行。
&esp;&esp;最后走到了南边,南边的这个宅子,曾是富商居住过的。
&esp;&esp;里面有好几个院落,甚至还有一个花园。
&esp;&esp;丹青四下看了看,发现也是可以拎包入住的。
&esp;&esp;就是这装修上,看上去富丽堂皇的,让人有些不安。
&esp;&esp;丹青问了问价格,第一套,因为地段的原因需要一万八千两。
&esp;&esp;第二套房子大一些,房间多一些,有些破败,但架不住位置好,要价两万两。
&esp;&esp;第三套富商的宅子,更大更美,里面的家具装修都很要钱,要价两万八千两。
&esp;&esp;按富商的原话,若是他这宅子,位置是南边,肯定能要价三万八千两。
&esp;&esp;丹青不好做主,带着杨府的管事和中人往杨府走。
&esp;&esp;刚好这时李耀安等人也从杨府出来了,丹青立马上前告知李耀安,看房子后他得出的结论。
&esp;&esp;李耀安让中人再带他们去第一套宅子看看,并谢过杨府的管事让他回去。
&esp;&esp;可管事看事情还没有弄完,就还是想跟着,直到李耀安等人安顿下来。
&esp;&esp;没办法,李耀安知道,这是他的任务,就只好让他跟着。
&esp;&esp;到了第一套宅子,李耀安四下看了看,点了点头。
&esp;&esp;和中人还有杨府的管事一起去衙门签红契过户,丹青则和李木头一起去南市买生活必需品。
&esp;&esp;大大的院落里,就只剩下了李耀光一个人,拿着帕子扫帚开始做卫生。
&esp;&esp;过了户,回到新宅。
&esp;&esp;丹青和李木头也回来了,李耀安去了东厢房。
&esp;&esp;进了房间,把所有的银两银票放在床上,数了数。
&esp;&esp;走得时候,爹娘给了他五千两,莲华给了他三千两,大哥给了五千两,他自己有一万两左右。
&esp;&esp;买宅子花去一万八千两,现在就还只剩下五千两了。
&esp;&esp;他们现在要在京城生活,往后还要给杨家送聘礼。
&esp;&esp;虽然爹娘那里准备了一些聘礼,但要娶一个官家小姐,还是需要再添多一些,不能让人看杨府的笑话。
&esp;&esp;李耀安拿了笔墨纸砚,写了封信,等着明天寄回去。
&esp;&esp;让他爹李梁把他放在老家的一些画,每月卖三幅。
&esp;&esp;等他考了进士,回家祭祖的时候,应该能拿些钱,买些良田铺面当聘礼了。
&esp;&esp;丹青今天很累,中午只吃了两个肉包子,之后就一直在跑。
&esp;&esp;看了房子,置办东西。
&esp;&esp;回了新宅子还得归置东西,要不是有李木头这个力气大的跟着,丹青肯定已经趴下了。
&esp;&esp;李耀安看丹青实在忙碌,大家又真的很饿。
&esp;&esp;没办法,他去了厨房,煮饭炒菜了。
&esp;&esp;晚上,饭厅里。
&esp;&esp;李耀安端起一碗米汤,喝得喜滋滋的。
&esp;&esp;饭前喝碗米汤,再吃饭吃菜,真的是一件很美的事。
&esp;&esp;“耀安啊,你这样喜欢喝米汤,让喜欢你的小姑娘看了,肯定就会嫌弃你了。”
&esp;&esp;“人家那些大家公子,可都是喝的好茶。”
&esp;&esp;李耀光嘴里还塞着肉,就笑话李耀安喝米汤。
&esp;&esp;李耀安没有管他,将米汤喝完,自己去乘了饭,再慢条斯理地开始吃饭。
&esp;&esp;“食不言寝不语。”丹青可看不惯自家公子被嘲笑,回了李耀光一句。
&esp;&esp;“哟,我们丹青,还知道这句啊。”李耀光笑着打趣。
&esp;&esp;“耀光,待会儿你洗碗。”李耀安放下碗筷说了这句就走了。
&esp;&esp;丹青眼珠子一转,连忙把剩下的饭塞进嘴巴,也跟着跑了。
&esp;&esp;剩下李耀光和李木头两人,他们对视一眼,立马开始风卷残云。
&esp;&esp;有一句话叫做,先吃完不管,后吃完洗碗。
&esp;&esp;最后,李耀光输了……
&esp;&esp;第126章 茶馆议论
&esp;&esp;街上的读书人多起来了,丹青和李木头两人有空就会去南市看看。
&esp;&esp;一是添置新宅里的东西,二是看到好些的东西,在能力范围内就买回去。以后给杨家做聘礼。
&esp;&esp;三则是,打听会试的情况,看看今年有什么热门的状元人选。
&esp;&esp;丹青和李木头进了一家茶馆,刚好里面有一些读书人正在讨论来参加会试的有哪些厉害人物。
&esp;&esp;“要我说啊,兖州裴行风肯定能成为会元。”
&esp;&esp;“他三岁能背诗,五岁能作诗。十岁成秀才,十五成解元。”其中一个书生正宣扬着裴行风的厉害。
&esp;&esp;另一个书生却不服,高声道:“什么裴行风!我们京城有个人绝对比他厉害!”
&esp;&esp;“昌远伯府的小伯爷朱瑜,他的学识可是国子监祭酒就赞赏的。”
&esp;&esp;“文武双全,容貌品行都很是厉害!”
&esp;&esp;益州口音的一个学子不服,拍了桌子高声道:“我们益州李耀安更厉害!”
&esp;&esp;“益州李耀安?”大家都有些反应不过来。
&esp;&esp;实在是因为李耀安比较低调,就算游历在外,也不喜高调。
&esp;&esp;“不知道这个人,不会是个乡下的泥腿子吧!”有人这话一出,就有人跟着笑了起来。
&esp;&esp;气得益州来的书生,涨红了脸。
&esp;&esp;丹青更是想上前理论,被李木头拦了下来。
&esp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