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在了族学大门前,旁边站着一个面白长须,大约五十岁的男人,听曹婶子说,这人是童秀才。
&esp;&esp;曾和李举人一起做过同窗,家中只有一个老妻,日子过得十分清贫。
&esp;&esp;他的老妻就是李家村人,童秀才通过上次名落孙山后,放弃了科举。
&esp;&esp;经由李举人和他老妻李氏的劝说,来了李家村族学当夫子,李举人家一月给五两银,族中一月给三两银。
&esp;&esp;其余的,逢年过节孩子们的家长给的,就由童秀才自行收着就好。
&esp;&esp;族中还专门给童秀才在族学旁边,起了一座砖瓦房。
&esp;&esp;今天大家拿的束脩都被族长喊族中子弟收了过去,放到童秀才家的院子里。
&esp;&esp;族长让孩子们都站到李氏族学的匾额之下,排排站好。
&esp;&esp;然后由童秀才给大家正衣冠之礼,因为大家都是农人,没什么讲究。
&esp;&esp;童秀才就挨个理了理每个孩子的衣服。
&esp;&esp;“先正衣冠,后明事理。”
&esp;&esp;“礼仪之始,在于正容体。”
&esp;&esp;童秀才一边念,一边将小孩子们的衣服整理好。
&esp;&esp;等弄完了,童秀才站到前面。
&esp;&esp;族长就让自己的儿子,大声道:“行拜师之礼!”
&esp;&esp;众小孩儿或快或慢地跟着族长儿子给童秀才行礼。
&esp;&esp;“开智!”族长儿子大喝一声,就有人端上上一盒朱砂,还有一支毛笔。
&esp;&esp;“朱砂启智,开笔启蒙!”童秀才拿了笔,沾上朱砂给孩子们的眉心点上一个痣。
&esp;&esp;族长儿子见童秀才给孩子们都点好了痣,就唱道:“立誓明志 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