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&esp;&esp;路都给儿孙全部铺好了,羡慕。
&esp;&esp;刘启:是个好策略,但朕的大汉用不了,大汉皇帝没那么大的权利。
&esp;&esp;[陈寿]若有所思:如此看来,秦朝后续继承人的治国难度实则较低?
&esp;&esp;[秦始皇]:各国皆有昏庸之主,大秦已连出数代明君,自然该为子孙忧虑。
&esp;&esp;言下之意就是担心秦国没那么强的运道能够做到代代明君,前头已经出了那么多明君,按照运气守恒也该出个不像话的不肖子孙了。
&esp;&esp;所以为了防止不肖子孙把自家皇位给作没了,就得多做点准备。
&esp;&esp;秦梓桑一向很善于未雨绸缪。
&esp;&esp;现在这个格局,培养继承人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方向。就是培养他们的制衡手段,让他们能够做到引导各家维持住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。
&esp;&esp;甚至都不要求皇帝自己能够平衡各党,反正各党会互相排挤。皇帝只要确保他们不走歪路就行了,基本是傻瓜难度。
&esp;&esp;二世已经尽量规避了多党的弊端,如果连这都无法驾驭,那还是尽早退位让贤比较好。
&esp;&esp;[明太宗]:清康熙,你看看人家,人家那才是制衡,你那个叫养蛊,活该你家乱成一锅粥。
&esp;&esp;[清康熙]:……
&esp;&esp;清朝是本群最底层,大家都不待见他们。待遇和晋朝皇帝差不多,直接导致清人不太喜欢在群里说话。
&esp;&esp;毕竟吵也吵过了,吵不赢有什么办法?所有朝代联合起来唾弃大清,大清毫无还手之力。
&esp;&esp;但即便清朝皇帝选择闭麦不和这群人一般见识,也架不住前头的明朝皇帝时不时就把他们艾特出来嘲讽一下。
&esp;&esp;[清康熙]:九龙夺嫡时,朕手下的党派是以皇子为首,又非朝臣,怎能一概而论?
&esp;&esp;皇子为了上位,本来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互相陷害。还想良性竞争,根本不可能。
&esp;&esp;康熙认为自己原就是为了养蛊,制衡只是顺带的。
&esp;&esp;[陈寿]:其实大秦也出现过皇子为某一派魁首之事,不过一般这样的皇子都无法成功上位。秦皇们似乎格外防备与学派交往过深的儿子,反而青睐在各派中左右逢源的皇子。
&esp;&esp;[陈寿]:曾有一太子与儒家交往过密,后续因故被废。民间传闻是帝王喜新厌旧,偏心娇妻幼子,秦史记载却是“太子结交大儒,帝憎之,斥其愚钝”。
&esp;&esp;光看这一句,还以为皇帝是被枕头风吹得讨厌太子,或者觉得太子结党威胁到了皇帝权柄。
&esp;&esp;但结合秦朝皇帝对党派的微妙态度,或许真相就是字面意思——皇帝觉得太子之亲近儒家是愚蠢的表现,不适合成为大秦之主。
&esp;&esp;[东吴大帝]:如此说来,二世此举也能作为筛选继承人的方法。
&esp;&esp;孙权又悟了。
&esp;&esp;正常皇帝选继承人的思路,是我先在儿子里挑一个不错的培养。这个不行,我再换下一个。
&esp;&esp;康熙那会儿是培养好的已经确定不行了,对着剩下的儿子开始犯愁。那就干脆放他们去竞争,最后选个合适的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