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877章(1 / 2)

&esp;&esp;扶苏回头看了一眼,停下脚步把他抱了起来。大步走进太子宫,上了回廊后才将人放下。

&esp;&esp;因为近些年酷暑和严寒交替的缘故,各宫都建起了回廊。

&esp;&esp;这样一来风霜雨雪烈日酷暑,都可以在廊下行走,来往于每个宫殿内部的所有主殿偏殿,无需走入毫无遮挡的空地。

&esp;&esp;玄景道了声谢,跟着兄长顺着回廊走入正殿。

&esp;&esp;他已经搬去偏殿住了,扶苏也住回了自己的房间。不过小孩每日还是喜欢赖在正殿的起居室里,因为独自待着无聊,而扶苏基本就在起居室里不挪窝。

&esp;&esp;兄弟俩在软榻上坐下。

&esp;&esp;玄景忍了一路,这个时候才开口问起扶苏一些政事上的见解。

&esp;&esp;扶苏轻轻挑眉:

&esp;&esp;“怎么突然问这个?”

&esp;&esp;玄景一本正经:

&esp;&esp;“想见识一下你的能耐。”

&esp;&esp;这几年他和扶苏斗智斗勇,总是败多胜少。起初他以为是自己年纪小脑子不够用的缘故,后来发现可能是因为他的心还不够脏。

&esp;&esp;今天听到扶苏头一回提出像模像样的建议,忽然惊觉自己其实并不了解秦梓桑的政治主张。

&esp;&esp;以前玄景只知道太子对梓桑这个继承人非常满意,梓桑在经济和舆论把控上也颇有建树,别的他就没见识过了。

&esp;&esp;但只懂经济和舆论,只能说是能臣,还是个偏科的能臣。梓桑显然并非如此,他是个没有什么明显短板的明君。

&esp;&esp;当皇帝的都自负,轻易不会承认自己被别人比了下去。如果是旁人也就算了,是另一个自己,那肯定要好好论一论,到底谁更厉害。

&esp;&esp;扶苏托腮看他:

&esp;&esp;“无聊,这有什么好比的?”

&esp;&esp;反正他在阿父心里是最厉害的扶苏就够了,其他扶苏厉害与否与他无关。他没有和自己对比这一项的癌,只爱跟其他扶苏比受宠。

&esp;&esp;玄景:……

&esp;&esp;玄景反而觉得受宠有什么好比的,幼稚又无聊。当皇帝的当然是要比能力比政绩了,秦梓桑真是个奇葩。

&esp;&esp;见扶苏兴致缺缺,玄景敛眸思索了一会儿。等他再抬头的时候,眼里闪过一丝志在必得。

&esp;&esp;玄景状似不经意地说道:

&esp;&esp;“既然你不想说,那就听听我的想法好了。”

&esp;&esp;扶苏喝着温热的甜牛乳,没有拒绝。

&esp;&esp;反正又不用他说,小孩乐意费口舌就让他说吧,自己听着就行。

&esp;&esp;玄景见有戏,继续往下说:

&esp;&esp;“大秦这些年虽然大力发展官学,父亲也早就在为天下一统后往外派官做准备,不像前世那般低估了各地所需的官员数量,最后导致只能任用六国旧吏。”

&esp;&esp;“但如今天灾连连,新派去的秦国官吏更难取得当地庶民的敬畏。一旦出现意外,恐怕那些渊人就会仗着天灾生事,不服官府管辖。”

&esp;&esp;就像末世来临后,很多人自觉官方无力管辖,就会琢磨着自立为王。

&esp;&esp;古代本来就“皇权不下乡”,管束乡里没那么容易,遇到天灾时期更是困难。

&esp;&esp;尤其是雪灾时期。

&esp;&esp;大雪封路,官府的人都不方便过去。村里趁机搞点小动作,确实很难管。

&esp;&esp;以前六国就干过诛杀秦吏的事情,如今在渊国一个搞不好只会变本加厉。到时候把人一杀,丢进山里,借口下乡巡查时遇到雪崩或者野兽,根本拿他们没辙。

&esp;&esp;说到这里,玄景眼眸转冷,似是想到了穿越前一些不悦的事情。

&esp;&esp;他这会儿看着倒很有昔年秦二世的样子了,脸上表情波澜不惊,顶多只在眼神里泄露一丝情绪。

&esp;&esp;扶苏饶有兴致地看着他。

&esp;&esp;小孩理智回笼后确实像模像样的,不像之前一点就炸了。这才有点王孙公子的风范,放出去不会丢了父亲的脸。

&esp;&esp;玄景忽略了他看戏的目光:

&esp;&esp;“是以光靠足够数量的秦吏想要治理渊国也是不成的,还是得加重秦国手中的筹码。”

&esp;&esp;“现如今秦吏还未到位,将军们凑合着征用了渊国旧吏,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。”

&esp;&esp;“大秦的地方治理还是那个困扰,新派的官吏说话分量不够,旧官吏又与大秦并非一条心。偏巧天灾不断,属实是雪上加霜。”

&esp;&esp;扶苏放下杯盏:

&esp;&esp;“那你觉得,该如何处理?”

&esp;&esp;玄景心道是我想勾引你多说点,不是我自问自答。但见梓桑还没上钩,到底还是多丢出了一些饵料。

&esp;&esp;于是玄景回应了这个问题:

&esp;&esp;“渊国黎庶好歹只是单纯不服外乡人管理他们,不像六国之人想的是复国。大秦不必应付反贼,只要想法子让秦吏融入其中即可。”

&esp;&esp;“此举需要徐徐图之,没有足够的时间是达不成的。偏偏如今就是时间不够,好在父亲早有应对之策。”

&esp;&esp;“若我没有猜错的话,两位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。父亲之前拉拢了大量渊国臣子,便该此时发挥作用了。”

&esp;&esp;朝中的二五仔并不单纯是为了覆灭渊国才拉拢的,也是为了后续治理渊国。秦王没有光顾着拉拢高官,底下的县令城主这些也没忘了示好。

&esp;&esp;灭渊后再拉拢可不一定能保证这群人的忠诚度,但是提前拉拢的话,就有足够的时间筛选和建立感情了。

&esp;&esp;秦王这三十多年安排的后手不少。

&esp;&esp;如今就等着他们给秦吏撑腰,帮助秦吏站稳脚跟融入当地。

&esp;&esp;扶苏听完赞赏地点头:

&esp;&esp;“是这个道理,既然父亲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前解决了这一问题,你还在忧虑什么?”

&esp;&esp;玄景这才不紧不慢地抛出鱼钩:

&esp;&esp;“成功融入的前提是秦吏在当地治理得还算合格,可惜天灾频发,只怕一着不慎便会落入深渊。”

&esp;&esp;“渊国还好,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论。夏国那边却宣扬过上天降下灾祸是君主昏聩,只怕到时候夏人遇到灾荒会认定是父亲的问题,再迁怒官府吏员。”

&esp;&esp;玄景很不喜欢这种类似“天人感应”的主张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