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;为了不成为笑柄,夏帝只好接受了众人夸他心胸宽广的说辞。
&esp;&esp;扶苏回到阁内便道:
&esp;&esp;“夏帝还是有些运道在身上的。”
&esp;&esp;出门去御花园,偶遇他儿子鞭挞太监。出门去打野战,偶遇他宫妃抱怨他强抢民女。
&esp;&esp;秦政听他还说风凉话,笑着敲了敲他额头,示意他少说两句。
&esp;&esp;扶苏已经开始期待起新乐子来:
&esp;&esp;“我记得每年冬月夏帝过生辰的时候,宫里都要举办万寿节的宴会。”
&esp;&esp;夏帝这个人遗传了他亲爹,有点好大喜功的毛病。没有功劳给他庆祝的时候,也就只能庆祝庆祝生辰了。
&esp;&esp;所以每年的万寿节都办得很隆重,遇到逢九的年岁,还要更隆重些。
&esp;&esp;今年恰好是夏帝的三十九岁。
&esp;&esp;虽然是三十九的生辰,却不会称九,而是称十。因为有些时期讲究满则招损,所以整十的时候不好大办,何况古人本就喜欢算虚岁。
&esp;&esp;扶苏他们位面没这个顾忌,毕竟是同人文位面,很多习惯走的是现代年轻人的偏好。
&esp;&esp;但夏帝还是很坚持的。
&esp;&esp;宫中为着这个“陛下的四十大寿”提前做足了准备,尤其是夏帝已经准备好等四十之后大展拳脚,再跟三国开战一场了。
&esp;&esp;当然,目前计划有变。
&esp;&esp;夏帝翻了翻两国质子的资料:
&esp;&esp;“这秦国质子还有培养的价值,渊国这个就有些多余了。”
&esp;&esp;丞相劝说道:
&esp;&esp;“陛下此言差矣。秦国乖觉,肯接受我大夏这个宗主国指派去的新王,自然是件好事。那渊国不听话,若是抗拒指派,不正好作为发兵的借口?”
&esp;&esp;夏帝一想也是:
&esp;&esp;“可等他们长成还要多年……不如这样,叫两国立质子为太子。若是不肯,我大夏即刻发兵。”
&esp;&esp;丞相拱手称赞:
&esp;&esp;“陛下英明。”
&esp;&esp;夏帝眼里闪过一丝精芒:
&esp;&esp;“秦国既然乖乖顺从,那就让朕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乖顺。若在朕攻打渊国与蛮国的时候出兵支援,哼。”
&esp;&esp;自然不可能秦王装乖,夏帝就立刻相信了。他一直在冷冷地审视着这些别国之人,耐心地等他们露出狐狸尾巴。
&esp;&esp;丞相深以为然:
&esp;&esp;“此前攻不下三国,便是因为他们守望相助。如今秦国退出联盟,渊国与蛮国绝无可能抵挡住我大夏精锐。”
&esp;&esp;尤其是秦国正好处在中间,往北连接北蛮,朝南接壤南渊。拉拢了秦国,南北就很难联合在一起,共同抵御夏国了。
&esp;&esp;秦阁中,父子俩也在商量战事。
&esp;&esp;此界的地理情况和华夏大体是一致的。
&esp;&esp;秦国的地盘和历史上的大秦差不多,陇西、关中与巴蜀。
&esp;&esp;蛮国占据了广袤的草原,是由类似匈奴人的蛮族组建的国家。
&esp;&esp;渊国则手握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,西南、两广、浙闽和湘赣,是他们的地盘。
&esp;&esp;剩下的全是夏国地界,也难怪夏国如此得意,其中山东、江苏和辽东是他们从海国抢的。
&esp;&esp;海国占地面积最小,却十分富庶,再加上无险可守,第一个被吞并不足为奇。
&esp;&esp;毕竟海国可不像以前的齐国那样,努力发展军事力量,中原和北境又有燕国与韩赵魏四国牵制。这里的四国之地几乎都归所有夏国所有,海国拿什么抵抗?
&esp;&esp;扶苏分析:
&esp;&esp;“夏国先帝灭海之后便觉得其余三国不足为虑,应当是认定三地不如夏国富足,乃是四夷之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