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朱元璋忍不住叫好道:“好,此法好,能更好的向诸藩国表明,大明乃宗主之国。”
&esp;&esp;到了这里,意味着朱元璋已经同意了此法。
&esp;&esp;而在洪武朝堂,只要朱元璋同意,就意味着这个政策必定会得到推行。
&esp;&esp;读书人群体确实可以阳奉阴违。
&esp;&esp;然而,一旦启用开元纪年的消息传出,读书人绝对是最支持的群体。
&esp;&esp;原因自不用多说,不外乎法统二字。
&esp;&esp;但陈景恪的话依然没有说完,他弄出华夏简史和开元纪年,可不是为了替老朱证明大明正统性的。
&esp;&esp;而是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目的。
&esp;&esp;所以等三人消化了这个观点,他才继续说道:
&esp;&esp;“华夏简史再略微改动一点,也可以用来证明,大明对四夷统治的合法性。”
&esp;&esp;第71章 自古以来
&esp;&esp;陈景恪也渐渐了解了朱元璋的一些性格,他不是没有雄心壮志,而是太务实了。
&esp;&esp;或者说,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化软实力。
&esp;&esp;所以对什么宣扬文化,传播文化影响力,完全不感兴趣。
&esp;&esp;他只在乎实打实的利益。
&esp;&esp;番邦蛮夷的认同对他来说,不如一碗大米饭。
&esp;&esp;这是他的缺点,也是优点。
&esp;&esp;但对于大明,对于华夏文明来说,这一点很致命。
&esp;&esp;过不了多久,欧洲那群蝗虫就会开启大航海时代。
&esp;&esp;与之相对应的是,华夏文明将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。
&esp;&esp;西方将在人文科技上全面超越华夏。
&esp;&esp;但对华夏威胁最致命的,不是科技被超越。
&esp;&esp;而是民族这个概念,被西方人创造出来。
&esp;&esp;华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,在不同中追求共同点,然后在文化上达成认同,最后融为一体。
&esp;&esp;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,民族大融合。
&esp;&esp;可以说华夏文明从诞生之初,就在不停的吸收整个亚洲所有文明的优点成长。
&esp;&esp;也正是因此,我们的文明才会如此的多元化,如此的具有包容性,如此的灿烂辉煌。
&esp;&esp;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