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4节(1 / 2)

&esp;&esp;王志、麦至德等人收到消息,心中都不禁一沉。

&esp;&esp;从某个角度来说,被抓的反而可以做到坦然赴死,没有被抓的才是最忐忑的。

&esp;&esp;只希望一切都能如计划那般,成功断尾求生。

&esp;&esp;第二天早朝,朱元璋照例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,毫无征兆的谈起了一件事情:

&esp;&esp;“咱准备册封雄英为太孙,诸卿以为如何呀?”

&esp;&esp;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,许多人甚至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。

&esp;&esp;立皇储,哪是他们这些臣子敢置喙的。

&esp;&esp;以前或许有人敢发表意见,但自从胡惟庸案之后,这样的人在朝堂已经基本绝迹了。

&esp;&esp;众人将目光看向朱标,也就只有他能发表意见了。

&esp;&esp;朱标并不意外,他早就猜到自家老爷子要做什么,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着急。

&esp;&esp;雄英昨天才刚断药吧,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啊。

&esp;&esp;“父皇,雄英乃嫡长孙,理应立他为太孙。然《皇明祖训》规定,宗室子弟十岁方可封爵,雄英年岁不足啊。”

&esp;&esp;有了朱标开头,不少人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并没有生气,他能看得出来,这些人是在维护《皇明祖训》的规定。

&esp;&esp;规矩不能轻易破坏。

&esp;&esp;要是他这个制定规矩的人都不遵守,后人就更不会遵守了。

&esp;&esp;不过他既然提出册封太孙,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,已经找到了规避之法。

&esp;&esp;“《皇明祖训》规定的是皇室宗亲,太孙乃储君,何时册立不受此规约束。”

&esp;&esp;这就叫最终解释权。

&esp;&esp;群臣顿时哑口无言,虽然朱元璋有些强词夺理,但真要细说确实不违规,还很有道理。

&esp;&esp;君就是君,臣就是臣。

&esp;&esp;宗室亲王那也是臣,君和臣岂能用一套规矩。

&esp;&esp;况且太孙早立本就是他们乐于见到的,如此就不用冒险下注,直接效忠太孙就可以了。

&esp;&esp;见群臣都无话可说,朱元璋心下不无得意。

&esp;&esp;看看,咱就是有先见之明。

&esp;&esp;这时李善长出列道:“早立太孙有助于稳固江山社稷,臣附议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大为高兴,还是老战友靠谱啊。

&esp;&esp;有人带头,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附议,其中尤以常遇春和蓝玉一系,最是积极。

&esp;&esp;作为太孙的亲戚,之前他们不敢吭气,生怕给人留下外戚干政的印象。

&esp;&esp;这会儿李善长带头支持,还有那么多文武站出来,他们就再无顾虑。

&esp;&esp;这么多人都支持了,剩下的人自然不敢不支持。

&esp;&esp;于是立太孙之事就此定下。

&esp;&esp;朱元璋那叫一个开心,大笑道:“哈哈,既然诸卿皆无异议,那此事就此定下。”

&esp;&esp;“太史令,选一个黄道吉日,将咱册封太孙之事昭告天下。”

&esp;&esp;太史令大声唱道:“臣遵旨。”

&esp;&esp;这时,李善长又说道:“按照《皇明祖训》,太孙当为允字辈,是否在册封之前先为其更名?”

&esp;&esp;他并没有别的意思,只是觉得先改名再册立,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
&esp;&esp;假如先册立后改名,那册立诏书上写的就是原来的名字,说不定就会被有心人利用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却心生不悦,咱刚才都已经说了,君和臣不同,你是真听不懂还是假装听不懂?

&esp;&esp;朱雄英这个名字,是他和马秀英商量许久才确定的,意义完全不一样。

&esp;&esp;加上他喊了这么久,天然觉得这个名字是最好的,自然是不愿意改。

&esp;&esp;但李善长拿《皇明祖训》来说事,让他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
&esp;&esp;朱雄英虽然是储君,可也是朱家子孙,有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。

&esp;&esp;队列里,一个叫杜佑的官员却露出若有所思之色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,设立四辅官协助他处理政务。春官、夏官、秋官、冬官,按照季节顺序轮流值班。

&esp;&esp;其实四辅官就是皇帝的秘书。

&esp;&esp;秘书是最了解领导心思的,杜佑就看出了朱元璋的想法。

&esp;&esp;眼珠子一转想到一个计策,于是就出列道:

&esp;&esp;“李太师此言我不敢苟同,太孙乃储君,君臣岂能相同?”

&esp;&esp;“况且更名乃大事,太孙更是承天命而生,姓名已然上呈昊天和宗庙,岂能轻易改动。”

&esp;&esp;“臣说句大不敬之言,若苍天因此降下灾祸,谁能担责?”

&esp;&esp;“你……”李善长位于诸公之首,何时被人这样怼过,当即就怒气冲冲的道:

&esp;&esp;“陛下,臣参杜佑妖言惑众,请陛下明查。”

&esp;&esp;此言一出,朝堂又安静了那么一瞬间,众人都诧异的看向李善长。

&esp;&esp;现在是讨论太孙的事情,大家各抒己见,你给人扣妖言惑众的帽子是几个意思?

&esp;&esp;是觉得自己的颜面比太孙重要,还是想给皇帝心里扎刺啊?

&esp;&esp;朱元璋脸色也冷了三分,说道:“韩国公多虑了,不过是各抒己见而已,杜春官并无此意。”

&esp;&esp;“不过身为下属,如此直言顶撞上官也是不敬,杜春官快给韩国公赔个不是。”

&esp;&esp;“臣知错,这就给太师赔礼。”杜佑嘴角浮起一丝笑容,马上承认错误并向李善长赔礼道歉。

&esp;&esp;李善长见皇帝和稀泥,也只能顺坡下驴,但心中的愤懑之意又多了几分。

&esp;&esp;不只是对杜佑的,更是对朱元璋的。

&esp;&esp;自胡惟庸之后,朱元璋一直在打压淮西集团,身为集团领袖李善长心里自然不舒服。

&esp;&esp;当年靠着我们打江山,现在想玩兔死狗烹那一招是吧?

&esp;&esp;不过他还没有老糊涂,知道不能将这种想法表露出来,否则就是下一个胡惟庸。

&esp;&esp;所以在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之后,他也不再多说什么。

&esp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