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不见他,为的就是让他的这条路更加平坦,他又怎么有资格退缩呢?
&esp;&esp;或许当时他太小了,还不明白这些,但另有一个人把局势看的清楚。
&esp;&esp;这即是眼下的皇子幕僚,未来的帝师兼太子少傅。
&esp;&esp;——沈厌卿。
&esp;&esp;现下流行的说法是,沈厌卿从到了披香苑别院的第一天,就在思忖如何把眼前这个孩子推上皇位。
&esp;&esp;彼时这位未来少傅十九岁,竟有如此野心,听起来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。
&esp;&esp;不过依他后来所做的事情,这说法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。
&esp;&esp;而能在未及冠的年纪就侍奉皇子,令其称一句“老师”;
&esp;&esp;沈厌卿的才情和品格,当时在京中也是颇负盛名。
&esp;&esp;因着喜穿白衣,又常持一柄折扇,容貌又好,风采翩翩,被送了一堆“某某公子”之流的外号。
&esp;&esp;骑马行在路上时,还会被高楼上的女子往怀中抛花。
&esp;&esp;那时候朝中官员都说,或许此人未来可成官场上的一颗新星;
&esp;&esp;即使不做官,也能成为一代小有成就的名士。
&esp;&esp;不知道六七年后他们被此人吓的不敢出门上朝时,有没有为这完全错误的判断后悔得在家里扇自己耳光。
&esp;&esp;总之,问题很快出现:
&esp;&esp;沈厌卿的忠心似乎有点过头了。
&esp;&esp;为着随侍皇子,他几乎是没日没夜地读书、工作,有时忙起来一天也只吃得上一顿饭,夜里只睡一两个时辰。
&esp;&esp;仗着年轻,愣是扛了下来,没把这条命玩没。
&esp;&esp;而常人在他这年纪早已婚配成家,沈厌卿却毫无此意,连个亲近的女子也无。
&esp;&esp;也不乏有些人有所猜测,说他……
&esp;&esp;啧啧,自楼上往下抛花的人,不知是不是还有男子啊。
&esp;&esp;无论原因如何,一年轻男子日日出入后宫总归不太合适。
&esp;&esp;先帝和贵妃似乎商议过,都觉得有些为难。此时姜孚却上奏:
&esp;&esp;“儿臣长大了,请让儿臣到王府去住吧。”
&esp;&esp;允王府建在宫外,前一段时间在修缮,眼下刚好落成。
&esp;&esp;据说,其内不重楼台亭阁,却杂植花草千种,仿工山水景观,别致自然,是彼时京中最令人向往的园林之一。
&esp;&esp;有人说,沈厌卿未择主时受邀去了一次修筑半成的允王府,回来不久就做了允王的老师。
&esp;&esp;虽说可能是传闻附会,但其雅致脱俗的名声确实深入人心。
&esp;&esp;先帝有些犹豫:
&esp;&esp;这么小的孩子,怎么好自己住呢?
&esp;&esp;但念及七皇子本身也未在父母亲近下长大,此举又是为了帮师长避嫌,尊师重教毕竟是当朝所重的品格……
&esp;&esp;贵妃则只说:孚儿是陛下的孩子,听凭陛下的安排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奉德十二年,姜孚辞宫立府,是为允王。
&esp;&esp;世人都知,允王府的主人有两个。
&esp;&esp;一是允王姜孚,一是允王的老师沈叔颐;
&esp;&esp;因着允王最重孝悌尊师,后者似乎还要占一点上风。
&esp;&esp;虽被压了一头,但因为出于自愿,姜孚在他人暗示此事时从没有在意或者恼怒的意思。
&esp;&esp;师生二人感情日笃,同吃同住,几乎好成了一个人。
&esp;&esp;姜孚也顺遂成长,诗书都学的很好,骑射更是精进神速,一时竟有些“七皇子的射御后来居上,比三皇子还要高超”的传闻;
&esp;&esp;——其母杨琼毕竟是将门出身,父兄都有战功,外甥在此道上有天资又有什么奇怪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