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共就这么五个板块,每一个都逐渐有了明确的方向。
和之前“鲲鹏”类似,一个复杂工程造物的诞生,不单单需要挥舞着扳手的工程师,也需要拿着纸笔的研究员,甚至需要检查大家带没带安全帽的讨厌鬼。
当众人的思路都拧成一股绳,对工作任务有了足够的认识后,周瑞又根据需求,开始划分不同的工作组。
比如“现场组”、“设计组”、“后勤组”,其中后勤组大部分由太一天工的人填充,他们更熟悉一些。
随着需求明确,更多的人员、设备被调入了万户基地,当第五天的时候,“刑天项目组”,已经扩张到了150人。
而等待多时的五号厂房,也终于开始启用了。
这座专门为空天无人机准备的厂房,外部结构和1-6号完全一致,面积巨大、高度充裕,呈现长方形模样。
内有完整的工业智能系统,前来“助拳”的各路工程师对此并不陌生,除了版本更高级一些外,他们应该可以快速上手。
每个人都会配备两架“工程指导无人机”,既是小助手,也是交互端口。
同时厂房内几乎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来调整,无论龙门吊还是地面叉车,哪怕是一个可移动的垃圾桶。
工程师可以专注于手头的工作和自己的岗位,计算、物流、通讯,都可以借由“工指无人机”完成。每个一线人员都配备无动力外骨骼,个别骨干还拥有智能单元外附系统,部分智能单元可以依附在外骨骼框架内,提供功能支持。
这项由车乾脑洞大开搞出来的技术,终究是找到一些应用场景,不过想要顺畅使用,需要一定的适应。
“a型钛合金桁条,三根已送达,请确认签收。”
王德穿着外骨骼,正站在高台上,中型无人机直接将材料放在了两米外的平台上,省的他自己下去拿。
心里不由感慨真是方便,智能机械的介入程度,比歼二零产线还要高。
他算是这里面,除了复瑞系本身企业员工外,最熟悉这套工作模式的了,所以耍的飞起,外骨骼内的智能单元,也能很顺畅的使用。
这种拼接式的技术,被车乾称之为“轻工业装甲”,虽然王德本人感觉距离装甲还差了十万八千里,航空航天也是典型的“重工业”,但他不会说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