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老轻轻拂过箱面上的灰尘,感慨道:“怎么又这么大灰我去年才整理过”
周瑞忍不住道:“孙老,这是什么?”
孙嘉栋当着周瑞的面,打开了箱子,居然是铁扣而不是拉链,可见其年代久远
“这个呀原本是打算在我走之后,捐给‘钱学森博物馆’的但最近有了点新想法”
周瑞瞪大了眼睛,箱子内,居然是大量的,装订成册的手稿
粗粗一看,怕是有几十本
“您应该知道我说的是谁,当年他深知许多东西只是在异想天开,但又控制不住自己‘思考’的欲望,毕竟他是真正天才的那一个”
“到了他那个位置,许多想法根本不能说出来,因为说了就会有人去‘捉摸’,说了就会影响组织的判断所以他只是把这些灵感,都自己记录了下来。”
“我是崇拜他的,哪怕他不在意的东西,我也一点一点收集起来数量越来越多”
孙嘉栋浑浊的双眼,看着周瑞,轻声说道:
“周总我不知道这些对你有没有帮助,其中的一些,连我也看不懂,毕竟钱老是‘全才’,而我只懂导弹和卫星罢了今天我想将这箱东西,送给您。”
“如果有帮助,您就看看,如果没帮助,就当是些老物件吧”
隔空交流
周瑞伸出手,试图拿起一本泛黄的手稿
但又担心这不知几十年的东西,会不会脆弱到一碰就碎。
孙老笑了笑,说道:“放心吧,我在保养‘老书’方面,还是有些心得的”
周瑞将最上方的一本取出,抚去了不存在的灰尘。
上面赫然写着:“对月球基地的思考二三事,及一种月面工事遐想”。
又拿出一本,写着:“电力汽车与内燃汽车之优劣,与电机、传动机构设计”。
周瑞一时间有种恍惚感,这些事不应该是现在的人思考的么
但看看日期,却是1980年和1991年
孙老似乎陷入了回忆,说道:“这里面的东西,时间跨度很大封皮是我自己弄的。”
“你放心,和国家项目有关的机密文稿,这里一个都没有,大多都是钱老的‘随笔’、‘随想’”
周瑞郑重的点点头,说道:“孙老,这份礼物太贵重了”
孙嘉栋站直了身子,松弛的眼眸再度变成一轮弯月:“不一点也不送给你,刚刚好。”
由于数量太多,周瑞不好当场翻看,郑重的将其暂时放回旧箱子中。
之后周瑞、甘媛、孙老、孙老爱人一起小坐了一会儿。
孙老聊起了当年的一些趣事。
从东方红一号,到北斗卫星,光是他亲手设计的卫星就多达45颗,协助、指导的更是不计其数。
另外他也是火箭专家,长征一号,东风一号都有其参与,不过后者时期,他只是无数普通小年轻中的一个,也是那时起,他被钱老所看重。
老一辈科学家思想过硬,不喜欢以旧时的“师徒”而论,而是均称呼为“同志”,即便是钱老和他写信也是如此称呼,但实际上,钱老是孙老的引路人,确有师徒之实。
孙老感慨道:“当年我也见过许许多多耀眼的身影,但无论我个人,还是整个组织内,整个科研工作者队伍里,都认为钱老处于‘独一档’,哪怕再多的天才,也都得屈居其下。”
“无论什么难题,无论什么领域,只要将其拿到钱老面前,哪怕是钱老完全不熟悉的,他都能一针见血的提出关键问题,就仿佛能够‘抽丝剥茧’一般”
周瑞指尖微动。
“而且钱老还有一手‘触类旁通’的本事,我记得当年国家要造核潜艇,技术难题迟迟无法突破,就有人说要不问问钱老,不少人觉得异想天开,一个搞火箭的,怎么就能搞核潜艇我也怕钱老为难,劝他不要插手。”
“但最后,钱老还真的主导设计了咱们第一艘核潜艇,我当时最清楚不过了,好多东西钱老也是现学的,却比苏联留学回来的潜艇专家还要厉害,不过最后一直推脱自己只是指点指点,就没有担任任何职务”
周瑞呼出一口气
孙老仿佛打开了话匣子,似乎在追忆钱老,但其实也是在追忆年轻的自己。
不过时间已经很晚了,周瑞注意到孙老爱人的身体很不好,甚至站起来都很费劲,而半掩着门的卧室中,还有一些医疗器械。
但即便如此,依旧在外面陪着,并且一直打量着周瑞,似乎这个家里很久没有这么年轻的客人了。
考虑到老人家的身体和精力,12点左右,周瑞主动起身告别。
老院落内,孙老一直送到车前。
“周总京北还呆几天?明儿个一起吃个饭?”
周瑞和甘媛对视一眼,只能如实说道:“计划明天就走了。”
孙老眼神中闪过一点失落,不过还是点点头,伸手拍了拍周瑞的后背:
“走吧,去忙自己的事情吧,老头子是不该耽误年轻人的时间”回去的路上,周瑞手上拿着一本泛黄的手稿,借着车内微弱的灯光,细细品读。
甘媛看着好奇,她也想知道大名鼎鼎的“钱学森”,留下的手稿里有什么东西,轻声问道:“老板,上面写着什么?”
周瑞目不转睛,语气中也带着惊讶:“电离层气体的热力学性质与对超音速飞行器的干扰。”
甘媛:“啊?”
周瑞也忍不住感慨,窥探巨人,总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。
诚然,周瑞知道钱老最早的研究方向就是“超音速飞行器”,那可是50年代!可回国后,考虑到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,也是钱老力排众议,否决了“造飞机”的主流想法,改为了造导弹算是自己封印了自己的成果。
但回国后几十载,怎么可能没有一些相关的想法,估计其中不少,都沉淀在这些看似没有价值的“手稿”之中了。
之前粗略翻了翻,这些手稿内容很杂,有的是“随笔”,有的是“演算”,有的是“设计草图”,有的甚至可以认为是简略的“论文”。
包含着大量,钱老那些“不切实际”,或者“不合时宜”的思维火花。
绝非孙老所说的那样“不重要”,甚至让周瑞有不少启发。
莫名的,周瑞感觉后备箱内的箱子,更加沉重了
周瑞想了想道:“我对保养旧书籍没什么经验,你回头帮我查查,该买些什么、怎么存放都弄清楚,若是需要单独建一个恒温恒湿室也不是不行对了,回沪上后先影印一份吧”
甘媛点点头,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。
回到酒店,周瑞独自坐在窗前,认真的翻阅着手稿,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。
写着“人工智能的前景与风险”。
时间是1991年。
这并非是一篇严谨的论文,只是一些随笔感想,但里面的观点很有意思。
“人工智能,应该注重‘人机结合,以人为主’,让智能计算机结合到人的工作中,而不是替代人的工作。”
“起初应降低预期,进行‘浅层次、合作性’结合,之后逐渐发展到‘深层次、进化性’的结合这个进化,一定是‘人’的进化,而不能是‘计算机’的进化最终,也许能达到‘人机融合’的程度:让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,进化为‘超人’”
“我以为,如果有进化,一定是人而不是机器,不过以现在的进步速度,恐怕要到21世纪后半页才能看到真好